东区
其中,钢铁、建材、化工、机械、有色等重化工行业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贡献了7.3个百分点,占全部用电增长的57%。
报告版权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所有。在中国所持有的美国证券资产中,主要为长期固定收益证券资产(长期国债和长期机构债),股权资产和短期债券资产的比例过低,易遭受通货膨胀的打击。
汇改之前,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外汇储备平均总收益率达5.54%目前,中国外汇储备面临着三个主要的潜在资本损失风险:首先,两房机构债券的违约风险。可采取下述三条措施:一是增加进口,特别是高科技产品和资源类产品的进口,减少贸易顺差。如果存贷款利差是由政府决定,银行或者被迫完全吸收冲销成本,或通过向受信企业收取融资顾问费、财务服务费等方式变相提高贷款利率,或大力开展风险较高的表外业务,如委托贷款、发售理财产品和直接投资于资本市场。进入专题: 外汇储备 。
2002-2005 年,中国外汇储备的平均净收益率为3.59%,而2006-2009 年,外汇储备的平均净收益率便降至-1.64%。报告版权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所有。政府的职能要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主要通过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根据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怎么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怎么能改善民众生活 怎么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经过长期艰苦探索的正确选择计划与市场的争论长达一百年,长期以来,认为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是资本主义。政府如何改革宏观调控方式、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是当前和今后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但在实践中还是过多地强调政府的作用。
1986年我率领国家体改委代表团考察了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的体制改革,我问匈牙利主管计划工作的副总理:你们为什么要取消指令性计划 他回答说:我们国家计划局按照平衡表编制指令性计划,但执行的结果,有的完成了百分之五百,有的只完成了百分之十,但谁都没有责任,说明这种计划是主观主义的,脱离实际的。三是依靠行政审批制度和管制来加强宏观调控,容易造成权钱交易,容易抬高企业的准入门槛,造成某些行业的人为垄断,提高某些行业的利润。
五是谁代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国务院当然是代表国家,但省市也说自己代表国家,所以各地都争要宏观调控权。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体制高度集中的弊端虽已被认识,但集中体制能办大事的认识误区依然影响深远。还有不到八年时间了,怎么实现这两个宏伟目标 我们必须有紧迫感,真正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同时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不然目标有落空之虞!(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 研究会会长, 北京大学教授、博导,高级经济师) 进入 高尚全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中国模式 。因此,要尽量少用行政手段。
强调中国模式会影响改革的深化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在全球率先使经济走出了困境,2009年实现了9.2%的经济增长速度。冶炼厂生产的铜由冶金部从沈阳调往全国各地。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进入向更加广阔的领域纵深发展的新阶段,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方面的改革交织在一起,性质之深刻、任务之艰巨,将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2009年1月6日《光明日报》报道了我的观点: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纷纷出手对金融危机进行干预,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应对严重经济衰退的通常做法,并非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否定。
宏观调控要更多地运用间接调控,尽可能少用行政手段。政府与市场必须分野,但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相比,转轨国家的政府依然具有一些特殊的发展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因此是不可避免的。
一墙之隔的两个厂由于行政主导,没有市场,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政府职能转变不仅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前提,而且必然要求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农民出工要坚持集体劳动,但出工不出力,在地里磨洋工。改革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矛盾更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所致,而非所谓市场机制缺陷。明确行政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是深化改革问题的关键改革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矛盾更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所致,而非所谓市场机制缺陷。我认为,所谓模式是定型的东西,如果把政府行政主导、受控市场作为中国模式,就会转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会影响深化改革。2011年7月,为研究图们江的开发开放,吉林省组织了一次赴朝考察,我在考察中发现朝鲜迄今还不允许农民养牛。这就是说宏观调控的背景和基础发生了变化。
匈牙利是第一个取消指令性计划经济的国家,当时在我们国内争论也很激烈。因此,调控方式必应发生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基础作用,这是十四大的表述。这个问题搞不清或方向反了,不仅无法最终完善市场经济新体制,而且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和稳定形成重大障碍。
明确行政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是深化改革问题的关键。管制越严,利润越高,地方的积极性就越高。
胡锦涛同志最近强调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我们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后来觉得不搞点市场也是不行的,所以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种提法,想说明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为主,把市场作为调节手段,起辅助作用。必须明确:政府宏观调控不是资源配置的前提,配置资源的主体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如何正确理解宏观调控现在,有人一提宏观调控就往往与政府行政主导联系起来,所以必须正确理解宏观调控。
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解释和处理好转轨经济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明确:政府宏观调控不是资源配置的前提,配置资源的主体是市场,而不是政府。
国外计划经济国家的教训也很多。目前各级政府和部门过分强调自己的宏观调控职能,很大程度上是计划经济时期行政性控制的翻版。
特别要实现2020年的目标,任务更艰巨。还有不到八年时间了,怎么实现这两个宏伟目标 我们必须有紧迫感,真正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同时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不然目标有落空之虞!(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 研究会会长, 北京大学教授、博导,高级经济师) 进入 高尚全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中国模式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对转型中的经济体来说,更需要论证的是:政府的哪些干预是现阶段必须但长远是要退出的,哪些干预无论现阶段还是长远都要退出,哪些干预是现阶段和长远都必须的。温家宝总理对这些观点非常重视,于2009年1月9日作出了批示。起草小组经过认真讨论研究并经中央同意,不再提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只强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改革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矛盾更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所致,而非所谓市场机制缺陷。因为国家计划部门按照全国人口1600万人(当时捷克和斯洛伐克是一个国家)每人两双皮鞋做计划,计划执行的结果是,老百姓需要的没有生产,而生产出来的往往没有人买,一方面满足不了需要,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大量积压。
要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必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我提出,原来的表述不够科学,因为:一是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前提条件,还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五大支柱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
1986年我率领国家体改委代表团考察了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的体制改革,我问匈牙利主管计划工作的副总理:你们为什么要取消指令性计划 他回答说:我们国家计划局按照平衡表编制指令性计划,但执行的结果,有的完成了百分之五百,有的只完成了百分之十,但谁都没有责任,说明这种计划是主观主义的,脱离实际的。政府的职能要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主要通过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